1.jpg

吃什麼好?怎麼吃才健康?一直是眾所關心的話題,然而多數人仍對許多飲食觀有著錯誤的認知。美國飲食專家提出一些常見的飲食迷思,盼能讓大家先有正確的飲食方式,才能真正達到促進健康的目標。(TENGKU BAHAR/AFP/Getty Images)

【大紀元12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唐依旋/廖慈璇綜合編譯)既能享用美食,又能保有健康是許多人的夢想。然而對於如何正確的吃出健康與美麗,多數人仍只是道聽途說,並沒有真正正確的飲食觀念。美國數位著名的飲食博士,提出了幾個大家在日常飲食上常有的迷思,希望能藉此幫助大家釐清一些飲食觀,走出飲食的誤區。

迷思1:高蛋白飲食對腎臟有害

1983年研究學者首次發現多吃高蛋白會增加『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簡稱GFR,為每分鐘腎臟過濾血液的量)。此後便有許多科學家斷言高GFR會使腎臟承受較大的壓力。

事實:荷蘭的研究證實,儘管一頓富含蛋白質的餐點會使GFR增加,但並不會對腎功能產生負面影響。

飲食要訣:美國健康飲食專欄作家艾倫.艾瑞剛(Alan Aragon)營養師建議,每天吃和預定的目標體重相同公克量的蛋白質。例如,如果你重200磅,而想減重至180磅,那就一天吃180公克的蛋白質。相同地,若是體重150磅,但想增重至180磅,也是一天吃180公克的蛋白質量。

迷思2:地瓜比馬鈴薯更好

由於大部份美國人都吃高度處理的馬鈴薯,如薯條和馬鈴薯片;也因此一直被人與肥胖及糖尿病等健康問題劃上等號。

事實:馬鈴薯和地瓜兩者有不同的互補性營養,地瓜含有更多纖維素和維生素A,而馬鈴薯則擁有較多的鐵、鎂和鉀等必要礦物質。地瓜雖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含量較馬鈴薯低,但馬鈴薯通常會和起司、酸奶或奶油一起食用,而這些含有脂肪的配料,均能降低其升糖指數,且馬鈴薯的蛋白質屬於完全蛋白質,更有利於人體吸收利用,其脂肪含量極微,是所有主食中含量最低的。

飲食要訣:如何吃馬鈴薯,比吃何種馬鈴薯來得重要;連皮烤、清蒸或水煮都是能保有其營養價值的好方式。

2.jpg 
馬鈴薯和地瓜兩者有不同的互補性營養,地瓜含有更多纖維素和維生素A,而馬鈴薯則擁有較多的鐵、鎂和鉀等必要礦物質。( Getty Images)


迷思3:紅肉易致癌

1986年日本的研究發現被餵食雜環胺(Heterocyclic Amines, HA)的老鼠會罹患癌症,而雜環胺通常是在高溫烹煮肉類時產生。此後,便有許多人提出紅肉易致癌症的說法。

事實:以目前的統計結果要做定論仍言之過早,目前也沒有任何研究能證實食用紅肉與癌症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飲食要訣:艾倫表示:喜歡吃肉但憂心烤肉可能帶來高致癌危險的人並不需停止燒烤或禁食漢堡和肉排,只要在食用前將燒焦的部份去除即可。

迷思4:咖啡因對健康有不良影響

咖啡因在全球各地均被廣泛使用,全球一年消耗十二萬噸的咖啡因,相當於全球六十億人口每天都喝一杯含咖啡因飲料。不少人覺得,咖啡因會造成神經過敏、手汗、心悸及耳鳴等症狀,並危害身體健康。

事實:有許多研究證實,適量的咖啡因除了能使心智敏銳,還能促進代謝機能,活絡消化器官、抗氧化、開胃、消脂及活血化淤。此外也對某些疾病,如痛風、巴金森氏症及膽結石亦有預防或治療的功效。

飲食要訣:關鍵在「適量」,以一天不超過三杯為原則。

3.jpg 
適量的咖啡因除了能使心智敏銳,還具有促進代謝機能,活絡消化器官、抗氧化、開胃及消脂等功效。(STR/AFP/Getty Images)


迷思5:含高果糖的玉米糖漿 (high fructose corn syrup HFCS)易使人發胖。

事實:高果糖玉米糖漿和蔗糖(sucrose),也就是熟知的餐桌上代糖,其果糖的含量相似。

飲食要訣: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和一般的糖都是營養價值較低,只含熱量的食物,應儘量限制食用並減少食用飲料、蜜餞和單包裝的甜點零食。

迷思6:全榖類一定比精緻榖類健康

事實:美國著名飲食博士羅聖布魯(Rosenbloom)表示,全榖是健康的選擇,但不必因此而完全拋棄精緻穀類,精緻穀類有比較多的葉酸、硫胺素、維生素B2、菸鹼酸和鐵;而全榖類則含有較多的纖維、維他命E、硒、鋅及鉀,兩者相互搭配食用效果更好。

飲食要訣:在精緻穀類中添加一些全榖類,或是相反搭配,例如麥片中添加含葉酸食物。

迷思7:高鹽會導致高血壓

事實:艾倫指出,大量科學研究報告證實無需限制血壓正常者的鈉攝取量。如果你已患有高血壓,那麼減少鹽的食用或許會有幫助。但事實是只要食用含鉀量多的食物,平衡鈉與鉀的質數,效果是一樣的。

飲食要訣:多食高鉀飲食,如各種蔬果和豆類,包括菠菜、花耶菜、香蕉、地瓜、和各種豆類等。

4.jpg 
香蕉富含鉀,對高血壓患者有益,對骨骼健康也非常有幫助。(SAUL LOEB/AFP/Getty Images)

迷思8:吃宵夜會變胖

事實:羅聖布魯博士表示,問題關鍵在於正確計算熱量及BMI指數,而不是白天或晚上的問題。

迷思9:奶油有害健康

事實:一小塊奶油含有36卡熱量,所含的脂肪會讓人有更久的飽足感,況且
奶油是共軛亞麻油酸(CLA)的最佳來源,而此成分已被證實有抗癌的效果。研究也顯示,奶油中的脂肪可幫助你更完善地吸收維生素A, E, D和K。

飲食要訣:在蔬菜中加一小塊奶油,實際上可讓你更健康且吃起來也更可口。

均衡攝取為首要

另一美國飲食專家杜伊(Duyff)博士表示:飲食迷思會像流行一樣反覆出現,新的流言也會不斷的出現,民眾一定要仔細的判斷、多方求證或詢問合格的飲食專家或者其他健康專業人士的意見,切不可隨意聽信毫無醫學根據的流言或偏方,以免造成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轉自大紀元醫療保健網:http://www.dajiyuan.com/b5/8/12/12/n2360454.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nnji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