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消失中的白色大地-全球暖化與極地保育特展 (展方提供圖片)

【大紀元12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安娜,梅芬綜合報導)千百年來,南北兩極一直被人類視為「神聖之地」,「地球上最後一方淨土」。極地雄偉的大冰川,湛藍的天空,變幻莫測的極光,曾喚起了人們無盡的遐想,讓人魂牽夢繞。然而當人類進入21世紀後,氣候暖化,溫室效應,令白色的極地開始融化;曾為企鵝寶貝北極熊活躍的樂園面臨生存困境;被冰封十幾萬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將會重見天日;南北兩極處於岌岌可危之中,人類生命也受到嚴重威脅。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華裔得主,並被美國總統當選人奧巴馬提名為美國能源部部長的朱棣文(Steven Chu)先生曾指出:「北極熊活動環境遭到破壞當然讓人遺憾,但是人類的生存危機更在眼前!」他表示,全球暖化造成海水上升,水位只要升高一公尺,會造成許多 人口的死亡;一旦上升到三公尺,死亡人數更將攀昇到幾千萬到上億人口;另外還有沙漠擴張與糧食短缺等環境困境,「但是還有很多人仍然不知道環境危機,或是 沒感覺,甚至是不相信」。

為了拯救消失中的極地,全球曾四次啟動「國際極地年」。

首次國際極地年:(1882-1883年)開闢了極地考察的科學時代。

第二次國際極地年:(1932-1933年)由40個國家參加,在北極地區建立了40個長年科學觀測站。

第三次國際極地年:(1957-1958年)由67個國家參加,在南極地區建立了65個長年考察站,開始對南極地區進行系統觀測與調查。

第四次國際極地年:(2007-2008年)由國際科聯和世界氣象組織共同發起,得到了各國政府、科學組織和科學家們的積極響應,共有60多個國家、39個國際組織、5萬多名科學家參加和介入,提出了200多項行動計劃建議書。

為了響應第四屆「國際極地年」,從12月11日起,在台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辦「消失中的白色大地-全球暖化與極地保育特展」,共展出100多幅由台灣攝影家多次前往極地探險,用相機記錄的珍貴影響作品,以及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運用台灣福爾摩沙衛星二號拍攝的極地影像資料,呈現令人讚歎的極地自然景觀,動植物與人文風貌。

2.jpg 高精度圖片
財團法人牽成永續發展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張隆盛在極地攝影(展方提供圖片)

3.jpg 高精度圖片
小朋友在觀看攝影展(展方提供圖片)

這項特展主辦單位之一的「財團法人牽成永續發展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張隆盛表示:這些照片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們是一個時代的見證。如果極地氣溫持續增高,人們所讚歎的景觀,喜愛的動物可能在短時間內會消失。張隆盛董事長自退休後,足跡遍佈世界6大洲,不但致力於世界遺產及自然保護區方面的研究,還數次深入南北極進行探索,記錄攝影,這次特展中有多幅企鵝的作品由他拍攝。

4.jpg 高精度圖片
曾任行政院環保署署長和內政部營建署署長的張隆盛董事長(展方提供圖片)

此次特展將歷時25天,於2009年1月4日閉幕。此展還將在台北,台中,高雄,花蓮各地舉辦。

拯救極地,改善人類生存環境已經成為全球首要的任務,並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關注。

5.jpg 高精度圖片
極地物種:深海魷魚(網絡圖片)

6.jpg 高精度圖片
極地物種:南極章魚(網絡圖片)

7.jpg 高精度圖片
極地物種:海蜘蛛(網絡圖片)

8.jpg 高精度圖片
極地物種:片腳甲殼類(網絡圖片)


轉自大紀元新聞網:http://www.dajiyuan.com/b5/8/12/12/n2360726.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nnji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